GEORGE CHEN

  • About
  • Blog
  • Speaking
  • Teaching
  • Research
  • Photography
  • Food
  • Contact

皮爾卡丹背後的女人

September 29,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hina,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皮爾卡丹曾應邀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Air China)訂製“寶石藍”系列空姐制服

本來不想寫的,但看完展覽,還是忍不住說兩句。

西九龍M+搞《宋懷桂》的展覽,有一定內涵,但是把宋女士抬高到「時尚教母」的地位好像有點過了。1980年代的中國發生很多事情,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是主要還是當年的「時勢」,換一個年代,宋女士的故事可能截然不同。

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有幸和可口可樂等西方品牌一起最早進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但眾所週知,皮爾卡丹之所以曾經在中國那麼火,很大程度只是在於那個時代獨特的「時勢」,這不是宋女士一個人說了算的。她有想法,有眼光,但是大局不是她控制的,可以說是幸運,然後順水推舟,在國家需要開放的時候做了一些幫助開放的事情。

皮爾卡丹品質如何,後來國人自有判斷,這個品牌從中國賺了很多錢,現在看來完全屬於overpriced。當初中國人還不懂什麼奢侈品,連我父親都曾經以擁有一套皮爾卡丹的西裝而感到好像很有成就感。同樣的故事還有香港品牌金利來、法國的夢特嬌(Montagut),還有真假鱷魚品牌之爭等等⋯⋯

那個年代的人們,視野不像現在,國門剛打開,有多少人真的懂時尚?宋女士是皮爾卡丹的北京首席代表,或者說是「買辦」,她幫皮老賺了很多錢,那就是純粹的商業行為,不需要抬高到她好像為改革開放做了多少貢獻。

另外,我不知道當年大家是否真的用英文稱呼宋懷桂是Madam Song,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可以被稱為Madam Song的,可能名副其實的只有兩位: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還有蔣介石的太太宋美齡。M+把宋懷桂抬高到好像與其他「兩宋」一樣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有點過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故事,通過展覽還是可以了解很多1980年代發生的故事。比如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特別支持中國發展自己的時裝設計產業,中國的專業模特也是從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整個展覽有意思,可惜主題太個人化,有點阿諛奉承的錯覺。

誠然,只是我茶餘飯後一家之言而已。

September 29, 2023 /George Chen
China,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Comment

Harvard Book Store in Cambridge, MA

Research on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May 19,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entral Asia, Review, Mongolia, China, Public Policy

Since I began to cover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ome years ago, I got myself a new habit: Looking for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related books (in English) at any bookstore I visit.

I personally already got a good collection of books about those countries but whoever study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will tell you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materials in English language about those five or six (or seven) countries (depending on how you define the region) are still very very limited.

The only exception may be Afghanistan due to the long-time conflicts and wars. You can find many books about Afghanistan although those books in English are mostly from US perspective and about counter-terrorism. There are a few good books about Genghis Khan and the Mongol Empir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mpire ever in history.

Today at Harvard Book Store (btw, this is an independent bookstore on Harvard Square,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university), in the Asia Pacific (APAC) section, I cannot find any book about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 searched in Eastern Europe section too. Neither. Most of the books in the APAC section are about China (of course!), Korea, Japan, and etc.

Just feel a bit sad about those “underrated” countries. They are worth world attentions, not to mention China has made more efforts to form allies in Central Asia, a long-term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region for China’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blueprint to count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longside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Italy and some countries in Middle East.

I remain a humble student of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Welcome recommendations on good books. The more I read, the more I feel why and how big and different the world is. It’s all about perspective.

May 19, 2023 /George Chen
Public Policy, Mongolia, Central Asia, Research, book, China
Central Asia, Review, Mongolia, China, Public Policy
Comment

「下一個中國」真的還是中國嗎?

May 13,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hina, Japan, Public Policy, Review, column, GVM, Taiwan

隨著長達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終於逐步走向其終局,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議題。毫無疑問,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因此再度成為一大熱點話題,有人信心滿滿,也有人對此已提出警示。

為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效力20餘年的麥肯錫(McKinsey)大中華區主席倪以理(Joe Ngai)是當前關於中國經濟走向辯論陣營中的「撐華派」,倪先生於今年4月執筆撰寫一篇報告,標題就開宗明義,直呼「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低成長,仍對世界貢獻巨大

倪先生這篇題為《跨國公司的中國要務:新機遇、新風險、新佈局》的報告發表恰逢北京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後,中國許多官方媒體都紛紛轉載了麥肯錫這篇為中國經濟復甦叫好的報告,北京方面也自然十分欣慰,在疫情過後大力吸引外資的大背景下,有麥肯錫願意出來為中國經濟復甦站台,對北京而言當然是樂見其成。

對於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學者而言,麥肯錫為中國叫好的這篇報告本身其實並無太多新意,倪先生的論點主要還是基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規模之大,哪怕GDP增速無法再保持在5%的高水平,就算按照2%的低增速來估算,中國GDP總量未來數年依然將遠高於印度等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因此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眾所周知,許多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如果全球發展未來數年沒有太大意外,中國經濟勢必在2030~2040年期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美國到時候只能屈居第二,這也恰恰是中美關係日趨敏感且充滿挑戰的主要原因。

「當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家都在急於尋求增長機會的時候,大家都會好奇:下一個『中國』究竟在哪裡?如果你還想尋求增長,那麼我們的答案非常明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倪先生帶領的麥肯錫團隊在他們的報告中信誓旦旦為中國經濟背書。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正在成為下一個日本?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走勢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博士屬於反對派陣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中國可能正成為「下一個日本」。羅奇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學者,很多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都知道羅奇博士的專業背景,在回歸學界之前,他曾長期擔任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亞洲區主席及首席經濟學家。

從羅奇最近十多年出版的亞洲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書籍,不難看出羅奇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看法似乎由牛變熊。他在2009年出版的《下一個亞洲》(The Next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 New Globalization)一書中曾明確看好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而在他去年底最新出版的《意外的衝突》(Accidental Conflict: America, China, and 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一書中,羅奇博士則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提出了不少預警。

例如他對中國社會老齡化加速及人口負增長的情況愈來愈感到擔憂,這會影響中國的勞動力供應,衝擊全球供應鏈。

羅奇認為中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極其深遠,如今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改變毛澤東時代一路延續下來的人口政策,但現在鼓勵中國年輕家庭多生多育,恐怕為時已晚。

中國許多年輕一族苦於就業前景不明朗等經濟因素,單純從生活成本和質素角度來看,現在都不太願意生兒育女,這樣的狀況和日本以及台灣社會的窘境都很相似。與其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從羅奇等熊派人士的觀點來看,中國正愈來愈面臨成為「下一個日本」的風險。

「下一個中國」奇蹟仍有希望?

此外,中國因各地房地產發展而引發的高負債率,加上包括中美博弈所帶來的諸多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如果中國經濟真的變成「下一個日本」,那麼中國想要走出類似日本經濟目前的困境,恐怕會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日本的復甦道路如今掐指算來已經走了30多年,中國的復甦道路恐怕只會更長。

無論是為世界五百強企業服務的麥肯錫倪主席,還是如今身在耶魯大學教書的羅奇,大家對中國抱以如此高的關注度,是因為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如果北京方面可以對包括高負債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進行有效管控,外交上避免戰狼策略,那麼「下一個中國」的經濟奇蹟依然有機會發生。反之,如果美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在科技等領域出口管制及其他經濟制裁,進而加劇地緣政治關係惡化,最終兩敗俱傷,屆時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也絕無可能獨善其身。

(作者陳澍為美國耶魯大學世界學者,曾任美商Meta大中華、蒙古及中亞區公共政策董事總經理等職務。此專欄文章最先發表於台灣《遠見》雜誌及網站。)

May 13, 2023 /George Chen
column, GVM, Taiwan, China, Public Policy, Japan
China, Japan, Public Policy, Review, column, GVM, Taiwan

從熊貓曲奇說起

April 24, 2023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China, travel, Public Policy

因為工作關係,三年疫情之後,我又開啟了「飛行模式」,特別是往返中美之間,朋友戲言,我可能最近一段時間搭飛機多過搭港鐵。

每次出國,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提前買一些本地小禮物,到了美國,見到新老朋友都可以隨手送上一份。按我自己的經驗,外國友人通常喜歡一些「禮輕情意重」的小禮物,你如果真的送的禮物太貴了,對方反而會尷尬,尤其很多企業都對送禮有一定規定,超過金額,雙方都會麻煩。

幾年前我開始送外國朋友香港生產的「熊貓曲奇」,主要有兩個廠商生產,都是香港的老字號,各有各的「熊貓曲奇」設計。國家之間關係再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不一定受影響。人嘛,畢竟還是講感情的,尤其認識很久的老朋友,坐下來喝杯咖啡,什麼都可以談。

最近去哈佛大學演講,其間拜訪幾位教授,有一位老教授差不多都要八十歲了,十多年前來過香港,這次我也帶來一盒「熊貓曲奇」給他,他接過禮物,興奮不已,趕忙和我聊起往事,原來當年他來香港時候就買過一盒,曲奇什麼味道,他說早就忘記了,但是那個熊貓造型的鐵盒子至今還留着,如今又可以多一盒,還是新款設計,老先生開心得不得了。

「中美之間,當年有乒乓外交,後來還有熊貓外交,無論如何,兩國人民對熊貓的喜愛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看到熊貓就覺得很開心。」老先生一邊打開曲奇,一邊和我聊起美國人對熊貓的喜愛。聽說內地有一個「熊貓電視頻道」,還在Facebook等社群媒體上開了專頁,結果在美國也收穫不少粉絲,也算是民間和文化外交的一個成功案例。

說到「外交」,普通人會覺得「外交」和大部分人沒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外交」也可以從你我做起。比如出門在外,每個人其實都會無形之中成為你的國家的「大使」,你覺得你只代表你,但是出門在外,很多時候你代表的遠不只是你自己那麼簡單。

也正因此,從前些年開始,中國的外交部已經聯合通訊供應商,給國民通過短訊提醒的方式,讓大家在抵達外國時就能收到一些當地的文明習俗的提醒,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再者,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當然屬於非常高深的議題,涉及政治、經濟,甚至還有軍事層面。但是公民與公民之間也可以進行較為簡單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比如從你挑選一份小禮物開始,出國隨手送一份給友人,順便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不如就從熊貓開始講……

事實上,美國一直都很重視「公共外交」的發展,美國國務院還特別設有「公共外交」的部門,也會任命一些「公共外交大使」,分布於文化體育等不同領域,同時也會通過一些專門的交流項目讓外國訪客入住美國普通家庭,也讓很多美國家庭都有機會參與到外交工作之中去。

無論是一盒「熊貓曲奇」,還是在國外注重入鄉隨俗,人與人的連結是國與國關係的基礎,更是建立互信的基礎,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做好了,「上層建築」也會受益於此,除了職業外交官,就算你我普通人,也可以為國家形象盡一份心力。

(原文首發於2023年4月24日香港《大公報》B2版)

April 24, 2023 /George Chen
Hong Kong, diplomacy, China,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China, travel, Public Policy

麻婆豆腐

March 26,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hina, Taiwan, travel

日本的「中華料理」領軍人物陳建一近日在東京的醫院逝世,終年67歲。陳建一以烹製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川菜聞名,特別是「麻婆豆腐」這道招牌菜。在日本,陳建一的名字基本上就是「中華料理」的代名詞,可謂是家喻戶曉。

我也一直喜歡吃「麻婆豆腐」,以前有段時間住在美國,實在忍不住了,都會去中餐店要一份麻婆豆腐配飯,然後就可以開心一整天。麻婆豆腐可以做全素的,也可以放入肉丁,做得好,不僅僅是辣,口感還要麻,所以對辣椒配料等選才很有講究。

據說一百個師傅做「麻婆豆腐」就會有一百多種口味,看似簡單的一碗豆腐實則好像「滑蛋蝦仁」一樣,都是考驗中餐師傅基本功的最佳佐證。

至於「麻婆豆腐」名字的由來,相傳這道菜最初是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當時成都市北郊萬福橋邊一家名為「陳興盛飯舖」的小餐館老闆娘陳劉氏所創。 由於陳劉氏的臉上有麻點,因此當地人都稱她「陳麻婆」,而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

今天午餐在香港外國記者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吃了麻婆豆腐配飯,想起不久又要赴美國生活學習一段日子,我應該會很掛念這裡的麻婆豆腐。

今天吃過,很是滿足。人生啊,知足常樂。

March 26, 2023 /George Chen
WhatGeorgeEats, foodie, China, Japan
China, Taiwan, travel
  • Newer
  • Older

© Copyright by George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