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CHEN

  • About
  • Blog
  • Speaking
  • Teaching
  • Research
  • Photography
  • Food
  • Contact

我們(香港人)為什麼要讀懂地緣政治

July 26, 2023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Taiwan, column

陳澍 / 文

(此為好友黃裕舜(Brian Wong)新書《地緣風雲──世界多極化 中國何去 香港何從》作序)

當今世界,錯綜複雜,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大國博弈,再往深處看,大國博弈的矛盾往往都出自於很多「小國」,例如已經打了一年有餘的烏克蘭戰爭。國際關係有時候真的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是地緣政治的重要意義所在。

有人說,香港也是「小地方」,大家在香港努力賺錢就好,何必研究什麼國際關係?我個人非常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也正因此,我非常欣賞並支持好像黄裕舜這樣士生土長的香港年輕學者,用新世代的眼光,為香港乃至世界提供一些國際關係的新視角,也因此高興見到裕舜關於地緣政治的新書問世。

裕舜長年在《信報》等媒體撰寫專欄,涉及題材頗廣,不僅僅我會經常拜讀,身邊朋友也時不時傳閱。如今裕舜可以把他有關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專欄文章集結成冊,同時亦加人很多歷史背景,幫助讀者梳理頭緒,實在是難得。哪怕再忙,讀者若能睡前翻幾頁,相信開卷有益,漸漸地一定會對國際關係有更深大認識,我想這可能也是裕舜出書的目的之一。

再者,我們身處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每天都和各式各樣的「國際」因素打交道,有人說,香港就中美關係而言,好似「三文治」,香港夾在中間,確實有其不言而喻的難處。

正因為「三文治」的特殊地綠意義,無論是特首還是銀行家,香港人更應該對地絲政治乃至國際關係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拿中美關係舉例,如今絕非節單粗暴地可以通過「零與博弈J的理論解決任何問題。

香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如今和錢打交道,也務必多了解一些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知識。大國外交,字裏行間充滿很多所謂「外交辭令」,是不是真的會打仗,印太地區的「紅線」究竟有多少,中美大國關係背後又有哪些「小國」在左顧右盼,裕舜不會直接告訴你「是或者不是」,因為國際關係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讀完此書,希望可以掌握自己分析國際關係的邏輯與思路,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這亦是裕舜完成此書的另外一個目的。

最後,從職業發展角度,我也免不了想再囉嗦幾句。有人說,讀國際關係没用,除了教書,還能做什麼?還不如念法律醫生來的實在。此言差矣!筆者過去多年服務於一家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以科技公司為例,最麻煩的其實並非科技創新本身,而是公共政策以及如何讓監管者和用戶更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這其中亦涉及很多國際關係理論,我的身邊亦有很多念國際關係的同仁,甚至包括很多博士。

我們為什麼要讀懂地緣政治,對國際關係的把握有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因為這個世界變化莫測,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改變,與其依賴所謂「專家」告訴你「是或者不是」,不如自己多讀書,多思考,為自己的投資、職業乃至人生做決定,因為我們的世界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香港出發,看清世界真面目,不要人云亦云。

(按此可線上訂購)

July 26, 2023 /George Che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Taiwan, column
Comment

「下一個中國」真的還是中國嗎?

May 13,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hina, Japan, Public Policy, Review, column, GVM, Taiwan

隨著長達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終於逐步走向其終局,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議題。毫無疑問,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因此再度成為一大熱點話題,有人信心滿滿,也有人對此已提出警示。

為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效力20餘年的麥肯錫(McKinsey)大中華區主席倪以理(Joe Ngai)是當前關於中國經濟走向辯論陣營中的「撐華派」,倪先生於今年4月執筆撰寫一篇報告,標題就開宗明義,直呼「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低成長,仍對世界貢獻巨大

倪先生這篇題為《跨國公司的中國要務:新機遇、新風險、新佈局》的報告發表恰逢北京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後,中國許多官方媒體都紛紛轉載了麥肯錫這篇為中國經濟復甦叫好的報告,北京方面也自然十分欣慰,在疫情過後大力吸引外資的大背景下,有麥肯錫願意出來為中國經濟復甦站台,對北京而言當然是樂見其成。

對於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學者而言,麥肯錫為中國叫好的這篇報告本身其實並無太多新意,倪先生的論點主要還是基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規模之大,哪怕GDP增速無法再保持在5%的高水平,就算按照2%的低增速來估算,中國GDP總量未來數年依然將遠高於印度等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因此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眾所周知,許多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如果全球發展未來數年沒有太大意外,中國經濟勢必在2030~2040年期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美國到時候只能屈居第二,這也恰恰是中美關係日趨敏感且充滿挑戰的主要原因。

「當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家都在急於尋求增長機會的時候,大家都會好奇:下一個『中國』究竟在哪裡?如果你還想尋求增長,那麼我們的答案非常明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倪先生帶領的麥肯錫團隊在他們的報告中信誓旦旦為中國經濟背書。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正在成為下一個日本?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走勢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博士屬於反對派陣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中國可能正成為「下一個日本」。羅奇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學者,很多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都知道羅奇博士的專業背景,在回歸學界之前,他曾長期擔任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亞洲區主席及首席經濟學家。

從羅奇最近十多年出版的亞洲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書籍,不難看出羅奇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看法似乎由牛變熊。他在2009年出版的《下一個亞洲》(The Next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 New Globalization)一書中曾明確看好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而在他去年底最新出版的《意外的衝突》(Accidental Conflict: America, China, and 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一書中,羅奇博士則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提出了不少預警。

例如他對中國社會老齡化加速及人口負增長的情況愈來愈感到擔憂,這會影響中國的勞動力供應,衝擊全球供應鏈。

羅奇認為中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極其深遠,如今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改變毛澤東時代一路延續下來的人口政策,但現在鼓勵中國年輕家庭多生多育,恐怕為時已晚。

中國許多年輕一族苦於就業前景不明朗等經濟因素,單純從生活成本和質素角度來看,現在都不太願意生兒育女,這樣的狀況和日本以及台灣社會的窘境都很相似。與其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從羅奇等熊派人士的觀點來看,中國正愈來愈面臨成為「下一個日本」的風險。

「下一個中國」奇蹟仍有希望?

此外,中國因各地房地產發展而引發的高負債率,加上包括中美博弈所帶來的諸多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如果中國經濟真的變成「下一個日本」,那麼中國想要走出類似日本經濟目前的困境,恐怕會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日本的復甦道路如今掐指算來已經走了30多年,中國的復甦道路恐怕只會更長。

無論是為世界五百強企業服務的麥肯錫倪主席,還是如今身在耶魯大學教書的羅奇,大家對中國抱以如此高的關注度,是因為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如果北京方面可以對包括高負債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進行有效管控,外交上避免戰狼策略,那麼「下一個中國」的經濟奇蹟依然有機會發生。反之,如果美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在科技等領域出口管制及其他經濟制裁,進而加劇地緣政治關係惡化,最終兩敗俱傷,屆時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也絕無可能獨善其身。

(作者陳澍為美國耶魯大學世界學者,曾任美商Meta大中華、蒙古及中亞區公共政策董事總經理等職務。此專欄文章最先發表於台灣《遠見》雜誌及網站。)

May 13, 2023 /George Chen
column, GVM, Taiwan, China, Public Policy, Japan
China, Japan, Public Policy, Review, column, GVM, Taiwan

© Copyright by George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