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CHEN

  • About
  • Blog
  • Speaking
  • Teaching
  • Research
  • Photography
  • Food
  • Contact

再一次,愛你

May 28, 2022 by George Chen in Taiwan

大家知道現在在大陸最火的台灣藝人是誰嗎?

不是蔡依林,也不是林志玲,是今年自稱已經“39點幾”歲的王心凌!

因為參加最新一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王心凌突然之間又火了,一首《愛你》再次勾起多少人的時代回憶,39歲的王心凌依然又唱又跳,甚至比剛出道時更多了幾分自信。要愛,沒有自信怎麼去愛?

王心凌因為“乘風破浪”再次成為舞台焦點,有偶然,也有她的必然。不得不說製作方芒果娛樂對所謂“時代回憶”的拿捏每次都恰到好處。

回憶有情,回憶有價,本來以為每一段回憶都有“保鮮期”,其實回憶還可以重新出爐,甚至登峰造極!

王心凌出道的時候,我的”同齡人們“可能很多還在讀中學大學,當時還沒有社交媒體或者什麼Spotify、KKBox之類,大家聽歌來源相對簡單,電台DJ是關鍵。如果哪個明星可以拍MTV,那必然是大牌,誰家裡可以看到Channel V(還有人記得那個電視台嗎?)或者MTV頻道,也絕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時間回到2022年,王心凌又回到了舞台上,大家突然開始討論為什麼她看上去一點不像39歲,為什麼還可以又唱又跳,為什麼依然“愛你”,為什麼這個,為什麼那個⋯⋯

然後大家又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39歲的王心凌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

事實上,看慣K-pop的許多大陸小鮮肉男生也對Cyndi這樣的姐姐忽然有種刮目相看的認識。K-pop再好,畢竟語言有障礙,Cyndi一句句甜到心坎裡的“愛你”讓無數第一次知道王心凌的男生忍不住都怦然心動。

我在微信上看到許多還在讀大學的男生,自發跟著Cyndi的《愛你》舞步拍短片,還非常自信地分享給所有人看,這也許也是為年輕人培養多一點的自信的好辦法之一。

“So,baby,情话多说一点,想我就多看一眼,

表现多一点点,让我能,真的看见!”

感謝你的自信,也請繼續加油,39點幾歲的Cyndi!

May 28, 2022 /George Chen
Taiwan, 台灣
Taiwan

For Our Friend L

May 27, 2022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I woke up on a quiet Friday morning and learned the sad news from friends that a very elegant, intelligent, kind, and well-respected PR and Communications leader passed away in Hong Kong due to cancer. It was a long battle but still…

I haven’t seen her in person for quite some years and now all the old memories just pop up in my mind. I first met her when I was a junior reporter. I barely just started my career at that time while she was already very senior in a bank.

We have been in touch since then as I grew up in my career and she moved to other banks and international firms. She certainly made herself a very good personal brand in the industry. I remember I told some friends that she can be the role model for those who work in the PR and Comms business in Hong Kong.

I sent my condolence to her spouse, who told me L always spoke highly of me, and I shared some good memories I have about L with her spouse. Now I regret that we didn’t get chance to see each other more in person.

I vaguely remember last time when we had lunch in a restaurant in Central, we talked for long hours, and she was keen to learn new things like social media. I jokingly said something to her that she was senior enough to ask others to do the work rather than she needed to learn everything, but she replied very kindly that she wanted to learn and lead by example first.

The PR and Comms industry in Hong Kong is never short of smart people, but true leaders are rare, not to mention someone who can always stay so elegant, humble, kind, and have the heart to make real friends.

I’m blessed to have met you, L, and I will keep all our good moments in my memory.

May 27, 2022 /George Chen
Hong Kong, 香港
Hong Kong

Meta台灣元宇宙XR Hub

幕後故事:台灣元宇宙XR Hub成立

May 08, 2022 by George Chen in Taiwan, Meta, Public Policy, technology

和大家講一些Meta台灣元宇宙XR Hub成立背後的故事。

首先,還是要謝謝蔡英文總統以及台灣各部門和團隊的支持,台灣最近幾年在吸引外商,特別是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視與投入,可以說是有目共睹,台灣作為「亞洲矽谷」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確實越來越有樣子。

有關在台灣設立XR Hub這樣類似的概念其實早在三四年前我們就有和台灣的一些合作夥伴溝通過。當時公司還叫Facebook,最早一代VR設備要連著電腦才能運作,不像現在Quest 2那麼方便。台灣其實很早就在AR/VR領域有所發展,有次我們和唐鳳數位政委閒聊,期間曾考慮過是否可以利用舊空軍總部的場地,由Facebook出面設立一個供台灣開發者交流合作的空間。

今天Meta在台灣設立亞洲首座XR Hub的概念雛形,可以說就是來自於三四年前我們對「空總」的一些設想。當初的想法後來因為內外諸多因素沒有很快實現,但是當我們CEO於去年十月宣布公司改名,全面進軍元宇宙之後,來台灣設立XR Hub的想法很快再度躍然紙上。

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我們好像花了很多功夫,未必馬上就有成果,但我始終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更何況我們在台灣有那麼多的長久合作夥伴,比如這次與 資策會 合作,最終建成XR Hub,完全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現在回想起來, 與今天的XR Hub相比,當年在台設立「開發者中心」的想法在當時確實有著諸多局限性,而今天的XR Hub,不僅有資金,有專業設備,後續還有一系列的專案,針對文化創意、教育、科技創新等不同領域下功夫,把台灣的AR/VR人才都聚集起來,更希望在疫情之後,我們能夠組團帶領台灣科技人才親赴美國矽谷總部,做更直接且深入的交流。

蔡總統於元宇宙中訪談

Meta首席產品官Chris Cox視頻致詞

由Meta贊助並製作的台灣VR人文紀錄片《重逢》即將上映

台灣的許多朋友都知道我們在台北辦公室的公共政策總監陳奕儒(Max),他的中文名和香港歌手陳奕迅只差一個字。Max有著前中華民國外交官的專業背景,在政府服務近十年,然後加入Facebook。我還記得有次在台北誠品信義樓下的那個星巴克咖啡和Max閒聊,當時他還沒決定加入Facebook,我和Max說,你以前在外交部工作,目的是為了為台灣建立更多的國際連結,你加入Facebook,一樣可以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國際連結,為台灣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今天台灣有亞洲第一座XR Hub,我覺得大家要謝謝Max,當然還有幕後許許多多的Meta團隊同事們,從台北到香港,從新加坡到美國加州,這次台灣XR Hub專案融入太多Meta同仁的努力,更包括我們的全球首席產品官,雖然因為疫情原因未能親自赴台,但也是一口答應錄製發言短片,聊表心意。回頭看,整個XR Hub專案,從起草到落成,前後也就大致半年多時間,這當然也離不開我們在台灣的許多老朋友的支持。

我加入Facebook的時候,我們在台北還只有很小的一間辦公室,再後來搬入信義區高級寫字樓全層,整個台北最美城市景色盡收眼底⋯⋯我很喜歡用「扎根」來形容今天的Meta以及過去的Facebook與台灣的關係。中文「扎根」這個說法感覺比英文更有意義。Meta是以美國加州為總部的科技公司,但我們的用戶遍及全球,美國以外的用戶遠多過美國本身。我們在台灣扎根,與台灣市場共同成長,今天的XR Hub一定會是以後Meta在台發展史中的重要一頁,我們也期待有更多重要篇章可以在台灣陸續展開。

我一直覺得Meta是一間比較特別的科技公司,因為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我們的公司使命,都是和人有關,包括今天的元宇宙發展,都必須以人為本。去年我們終於和台北電腦公會等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拍攝完成一部紀錄片,片名叫《重逢》,講述的就是如何通過VR技術來增加日本與台灣民間交流和友誼,這部紀錄片很快可以算是我們XR Hub落成後的一個成果展示。

最後,還是要向我們所有在台灣的同事們說聲感謝,特別是這兩年,大家辛苦了。XR Hub的落成是值得大家驕傲的一件事情,是一個新的起點,是台灣與全球元宇宙生態鏈的一個接入點,也希望為台灣「亞洲矽谷」的願景帶來更多國際連結。

(完)

May 08, 2022 /George Chen
Taiwan, 台灣, Public Policy, metaverse, 元宇宙, Meta, technology
Taiwan, Meta, Public Policy, technology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Property Market

April 25, 2022 by George Chen in photography, Hong Kong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black-and-white photos I shot recently on my Nikon FM2/T. It was a weekend afternoon and I wandered around Wan Chai, a traditional district on Hong Kong Island. I just bumped into this matchbox-like small shop, which is a very typical real estate broker offic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as been known as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property market for decades. You think property prices are expensive in New York, London, Tokyo, or Singapore? Hmm… Come to Hong Kong and check out.

Property is not just a business. Property also means politics in Hong Kong. Some analysts say HK property prices were already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social unrests in recent years.

Even if you get 1 million US dollar, what you can get in Hong Kong is most likely a matchbox-like flat.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property brokers in Hong Kong. Some can become very rich almost overnight if they can sell ultra-expensive houses on the Peak quickly. Those buyers usually pay all in cash.

Nothing can really stop the rise of property prices in Hong Kong, from the 1997 handover, Asian financial crisis, 2003 SARS,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2014 Umbrella Movement, 2019 Anti-extradition law protests, and now the ongoing Covid pandemic…

People say sky is the limit for HK propertie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Hong Kong, understand HK property business first.

April 25, 2022 /George Chen
Nikon, street photography, Hong Kong, Wan Chai, 香港, 灣仔
photography, Hong Kong

上海人的一些神話

April 18, 2022 by George Chen in Shanghai, China

一轉眼,已經是人間四月天,在2022年最初的四個月內,有兩件事情讓上海一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一件事是眼下的疫情,說來話長,100個上海人可能有200個傷心故事可以訴說,我就不在這贅述了。另外一件事情則是因為一部電影而引發的大家對上海的激烈討論,這部電影就是《愛情神話》。

電影《愛情神話》嚴格來講應該算是2021年作品,因為她首發於2021年聖誕節前夕,不過等她真的衝出上海,影響力擴及兩岸三地甚至美國和加拿大,那還是最近幾個月的事情。如果說最近的疫情讓上海的國際形象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電影《愛情神話》又真是把全國人民對上海人乃至上海的“羨慕嫉妒恨”推到了已經多年未見的高潮。

聽說《愛情神話》的導演邵藝輝並非土生土長上海人,但我不得不佩服她對上海的細微觀察,很難想像這是在上海生活幾年的人就能深刻把握到的,我也因此相信導演是一個真正愛上上海的人,她對《愛情神話》的投入可能也算是她對上海的愛的一種回報。

電影中有五個關於上海的細節令我印象深刻,這五個細節可能特別對像我這樣出生於上海,但又已背井離鄉十多年的人來說,尤其感慨萬千,一來感慨原來還有人記住上海以及上海人的這些特點,二來也感慨還有多少的上海特點我們還能傳承下去。

咖啡

上海人喜歡喝咖啡,全國人民都知道,有些人甚至會對此有種鄙視的態度,因為不止一個人和我提過,你們上海人,向來崇洋媚外,喜歡喝咖啡,咖啡有什麼好喝的,中國人喝茶,茶才有文化。

說這樣話的人也真是沒有境界,咖啡和茶,從來就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樣對立。在上海,喜歡喝茶的也大有人在,茶和咖啡都可以在上海流行,這也恰恰是上海足以海納百川的最佳體現。 

電影中,從馬路邊的修鞋匠到男主角老白(徐崢飾),還有老白和李小姐(馬伊琍飾)約會,哪怕是電影結尾,都離不開“一起喝杯咖啡”這樣的細節。作為歷史上乃至今時今日仍是內地最開放的城市,咖啡是上海之精氣神所在,喝杯咖啡,氣定神閒,然後繼續幹活,上海人為全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地段

上海人可能是全國人民中最講究“地段”的。 

地段代表什麼?地段代表面子。上海人最愛講面子。面子又是什麼?面子即尊嚴。家裡再沒錢,出來也要有模有樣。以前逢年過節,每個上海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做好自己的頭型,穿新衣服,給晚輩的紅包更是免不了。“再怎麼樣,也不要給人看不起。”這是很多上海家庭常說的。多多少少上海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激勵下成長起來,然後終於做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電影中李小姐的媽媽家在永康路,這個地段在上海真是好到不可以再好。雖然走進去看看,屋子比較雜亂,面積很小,但正如老一代上海人常說的那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而今你問問身邊的上海人,可能絕大多數上海人內心依然有種對浦西特有的仰慕與眷戀,如果可以選,十個上海人可能有九個選浦西,開一個玩笑,另一個上海人可能正準備出國⋯⋯

電影中的老白和李小姐住的不遠,也算是“上只角”,老白家屋頂上還有幾個衛星電視的天線,導演對這個細節的把握也是非常厲害。上海人肯定是全國最早一批自己在家裡安裝衛星電視的,尤其是在我成長的年代,哪個上海家庭可以看到“鳳凰衛視”,大家就覺得他們家好像特別厲害。因為衛星電視的事未必合法,原則上除了一些涉外小區,其他大多都是自己偷偷摸摸裝的,後來政府還專門整頓過幾次,但是依然擋不住上海人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當然,這在某些人看來,又是一個上海人如何“崇洋媚外”的罪狀⋯⋯

自行車與城管

電影開始沒多久就發生這樣一個重要的小插曲,可能算是“男二”的老烏騎著自行車(上海人叫“腳踏車”)去家裡附近的小酒吧喝杯東西,老烏剛剛把車在馬路邊停好,一個操外地口音的城管馬上衝上來叫老烏不要停在這邊,老烏據理以爭,結果還是不敵城管的恐嚇,乖乖騎車走人。 

老烏於是對老白留下一句話,說他不能再在這個地方(上海)待下去了,他過幾天就要去歐洲。最令我驚訝的是老烏更進一步說了句,上海已經不是他的上海了,現在上海人都被其他人管起來了。

短短幾句,感慨萬千。

我相信老烏說這句話的時候絕對不是“仇外”,而老白也特別提到,如何定義上海人,上海人祖上可以說全部都是外地人。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眼下存在著許多“喧賓奪主”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覺得上海人講上海話就是“仇外”,自己也不想去了解上海的一些本地文化和習慣。久而久之,許多對立面就形成了,這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我對這點感同身受,老烏一句“上海已經不是他的上海了”又何嘗不是今天許多香港人對香港的困惑與焦慮的寫照。

想起My Little Airport《美麗新香港》中的一段歌詞,歌中這樣唱到:“這世界只有一種鄉愁,是你不在身邊的時候,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飄流⋯⋯”

Jimmy Choo與蝴蝶酥

上海人歷來注重生活品味。品味是什麼?品味是你對人生的一種態度。

李小姐一個月收入可能兩三萬人民幣,但她就是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錢給自己買一雙Jimmy Choo的高跟鞋,也硬是要給女兒上雙語國際學校,這些都是李小姐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態度。

生活品味未必總是要花上幾萬塊錢才能獲得,比如電影中提到的“蝴蝶酥”,還特別提到上海的國際飯店的蝴蝶酥最好吃,這樣的享受其實不需要花太多錢,但也恰恰是上海人對生活品味追求的一種映射。言下之意,我要吃蝴蝶酥,就吃最好的,就吃我最信得過的,否則我寧可不吃。

這讓我想起最近疫情下的上海,有人拍了一組照片,說上海人就是“矯情”,超市裡面東西都搶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最便宜的午餐肉,哪怕日常用的廁所紙,最快被搶光的都是大牌子,那些最廉價的反而一直被拋棄在上海的超市貨架上,無人問津。

話說回來,李小姐也確實是典型的上海人,馬伊琍演的非常到位。劇中的李小姐特別知道如何拿捏分寸,什麼情況下說什麼樣的話,老白說他要幫李小姐買一雙新的Jimmy Choo,李小姐馬上說她自己那雙舊的鞋只不過是“淘寶貨”,200塊搞定,那是因為李小姐不想老白花錢,尤其在大家關係還不確定的時候,最好不要欠人情。

李小姐關於Jimmy Choo的這個細節其實也是許多上海人的一個性格特點。你幫我,我也幫你,但是我也不想欠你太多人情,你在上海,經常會聽到本地人說一句“伐好意思”(不好意思),這點和香港(廣東話叫“唔該”)和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很相近。話說回來,香港和台灣在內戰後的幾代移民中,上海人也確實佔了不小比例。

老烏

最後我想說說老烏(周野芒飾)這個角色。 

有些人可能覺得老白是一號男主角,因為電影英文片名“B for Busy”就是源於老白(Bai),但我倒是覺得老烏作為男二號,是給整部戲對上海的描寫和理解做了非常重要的提升。沒有老烏,《愛情神話》就只不過是一部上海弄堂市井小品,有了老烏,大家才進一步體會到上海以及上海人與世界的連結。

歷史上,上海是全國最開放的城市,也曾是全國最富有的城市,舊上海的開放(以當時上海的國際大都市地位而言)和富有(從中央銀行到上海四大家族的財力)可能連今天的香港都望塵莫及。去年不幸去世的世界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曾經還在耶魯專門開過一門關於上海的課,通過上海來解剖分析整個中國的近代史和價值觀,也可見上海對中國的重要性。

時過境遷,上海今天於全國而言依然相當重要,是內地最具國際連結的金融中心城市,而老烏這個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新舊上海的一種傳承。新舊交替,有很多變化,也有很多不變,比如上海人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與追求,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崇洋媚外”,這反而可以理解成上海從來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佳典範。

老烏身上有很多所謂“海派文化”的體現,比如大家常說的“洋涇浜英文”,他甚至還會講幾句法語(我在上海時就讀的光明中學,也是我的外公就讀的學校,至今仍保留很好的法語教學以及與法國一些學校師生的交流),比如他和老白的友誼,那種上海人常說的“模子”精神,即便大家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因為理念和境界的一致,走到一起,兄弟情深,有難同當,再比如老烏對女性的尊敬,無論老烏交過多少女朋友,但他捫心自問都對得起每一段感情,每次都是真心付出過⋯⋯

老烏最終走的很突然,就好像上海的時代交替,忽然間,一切就停止了,然後新的篇章被打開,大家的生活還是會繼續,雖然偶爾也會想起過去的一些事情。

因為疫情的關係,我也差不多快三年沒有回上海了,電影《愛情神話》讓我重拾很多對上海的美好回憶,更何況可以一次性聽完全片差不多兩個小時的上海話對白,這也不禁令我有些慚愧,在香港一直不講上海話,自己對一些上海話的用詞都已略感生疏了。

記憶就是這樣,越來越模糊,也好像越來越深刻,但歸根究底,我們都還是會記住。

(完)

April 18, 2022 /George Chen
Shanghai, 上海, China, 中國
Shanghai, China
  • Newer
  • Older

© Copyright by George Chen